您的位置:首页>栏目首页 > 驱动 >

郭子仪“不被猜忌”的人生诀窍:无论皇帝如何打压,我都坦然接受

2023-08-28 20:15:09    来源:旧匣子1

有唐一代,名将辈出,其中最传奇的非郭子仪莫属了。郭子仪在50多岁才发迹,此后屡建大功,内平叛乱,外御强敌,两次收复长安,他功劳之大,当时无人可以超越。

不过,自古功臣难当,郭子仪却没有落个“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的凄惨下场,而是享受到了“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侈穷人欲而君子不之罪”的最高礼遇。

揭开郭子仪身上的光环,回到他所经历的历史情境中,他在和皇帝相处时面临的压力之大、困境之多,是一般人难以想象的。至于郭子仪是如何保全其身,荫福子孙的,这值得我们每个人思考和学习。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郭子仪的画像

唐玄宗时代:人生的转机

郭子仪出身官二代,身高180多厘米,长相英武,是一个标准的高富帅。郭子仪以武举考试优等生的身份成为军官,却在接下来几十年的仕途生涯中平淡无奇,也没有立下像样的战功,一直到749年,他53岁那样才有所起色,五年后,他成为朔方军中的高级将领。

755年,安史之乱爆发,郭子仪的命运迎来了巨大的转机。这年底,唐玄宗防患于未然,把朔方节度使安思顺——安禄山的族人调回长安,任命59岁的郭子仪为节度使,让郭子仪讨伐河北叛军。第二年,郭子仪进入河北平叛,与河东节度使李光弼联合指挥唐军作战,取得嘉山大捷,大败叛将史思明,斩首四万级,俘虏五千人,威震河北。一时间,河北诸郡纷纷响应唐军,斩杀叛军,切断了范阳叛军与河南叛军的联系,动摇了叛军的军心。

就在郭子仪和李光弼准备乘胜进攻范阳,直捣叛军老巢之时,哥舒翰在潼关战败,致使叛军进入潼关,唐玄宗仓皇放弃长安,避难成都。在马嵬驿,太子李亨与唐玄宗分道扬镳,前往朔方军的根据地灵武,自立为皇帝,是为唐肃宗。郭子仪和李光弼闻讯,全军撤离河北,回师灵武,于是成为拥戴唐肃宗的两大功臣。

▲唐玄宗的影视剧形象

当机遇来临时,人的命运会逆袭。郭子仪蹉跎50多年,却在安史之乱爆发后,只用半年多的时间就实现华丽转身,从一个名不经传的边将变成了天下知名的从龙功臣。

唐肃宗时代:边重用边猜忌

唐肃宗和唐玄宗的关系紧张,他在战乱之际得到朔方军的支持,用特殊手段即位,挣脱了父亲权利的牢笼,心中固然欣喜,但他鉴于父亲纵容安禄山失败的下场,又不免对郭子仪产生了一丝疑惧。

朔方军在河北取得的战绩,一方面证实了郭子仪是有军事才能的,一方面也体现了朔方军的战斗力是十分强大的。唐肃宗志在收复长安,却有意识地弃而不用郭子仪,让宰相房琯率领一万临时招募的兵马讨伐叛军,结果不出所料,房琯在陈涛斜战败,唐军全军覆没,这打破了唐肃宗凭借朝廷实力收复长安的计划,迫使唐肃宗“唯倚朔方军为根本”。于是,唐肃宗对郭子仪边重用边防范的种子就此生根发芽。

▲唐肃宗的影视剧形象

757年,唐肃宗集结陇右、河西、安西各镇和西域诸国的兵马,对长安发动了新一轮进攻。起初,郭子仪受命进攻潼关,以切断关中叛军和关东叛军的联系,形成唐肃宗和郭子仪东西夹击长安的战争局面。这年春天,郭子仪攻克潼关,很快又遭到叛军的大举反攻,郭子仪寡不敌众,只好撤兵。夏天,唐肃宗以郭子仪为天下兵马副元帅,让郭子仪从凤翔出兵,直接进攻长安,不料,郭子仪在清渠再次战败。

唐肃宗急于收复长安,以向天下证明自己帝位的合法性,他等不及屡战屡败的唐军恢复战斗力,又向回纥求援。757年秋天,唐肃宗派天下兵马元帅广平王李俶(后来的唐代宗)和副元帅郭子仪率领十五万唐朝—回纥联军东征,对长安发动了志在必得的进攻。广平王和郭子仪指挥联军奋勇作战,在香积寺之战后收复长安,又在新店之战后收复洛阳,让唐肃宗实现了收复两京的梦想。当郭子仪凯旋长安时,唐肃宗慰劳道:“大唐虽是我的家国,实际是由卿再造啊!”

此后,唐肃宗让郭子仪镇守洛阳,继续平叛。758年,唐肃宗让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出兵河北,又对叛军发起了大规模攻势。不过,唐肃宗没有任命郭子仪为全军统帅,而是以宦官鱼朝恩为观军容宣慰使,让几十万唐军形成了九节度协商合作、鱼朝恩负责监督的局面。唐军势如劈竹,很快把安庆绪围困在相州。九节度在相州城下意见不一,唐军和叛军形成了对峙的局面。第二年,史思明自范阳南下,救援安庆绪,在相州大败各自为战的九节度,改变了战争形势,并杀死安庆绪,成为叛军新的领导人物。

▲安庆绪的影视剧形象

郭子仪在相州战败后,唐肃宗顺势剥夺郭子仪的军权,让李光弼指挥朔方军。自此数年,郭子仪闲居京师,无所事事,直到762年,河中和河东军乱,朝廷担心两地的叛军联合投敌,又苦于没有威望超越郭子仪的合适人选,这才重新赋予郭子仪军权,让郭子仪前往河中处理棘手之事。郭子仪如同一剂良药,他抵达河中后,药到病除,易如反掌地擒杀作乱者,让河中和河东重归安宁。就在这时,唐肃宗驾崩,唐代宗继位,一个新时代来临了。

唐代宗时代:超级救火队员

郭子仪大器晚成,饱受磨练,无论是为人处世的心态,还是做人做事的方法,他都算得上一个十分稳重的人,他以宽治军,深得朔方军的拥护。这是他能轻松平定河中军乱的原因。

安史之乱不仅改变了唐朝的国运,也深刻改变了唐朝皇帝对武将的态度。唐代宗和郭子仪共事多年,对郭子仪是了解的,即使如此,唐代宗也像父亲那样,对郭子仪充满了猜忌。于是,郭子仪越得军心,越有威望,唐代宗越忌惮他。唐代宗刚即位就免去郭子仪的军权,任命郭子仪为肃宗山陵使,郭子仪由此再次闲居长安。

▲唐代宗的影视剧形象

这次,郭子仪忍无可忍,罕见地抱怨了朝廷对自己表面尊崇、实际猜忌的做法,他献上唐肃宗赐予自己的诏敕,诉说自己的功劳,既表达了自己的忠心,也委婉地向唐代宗讨说法。唐代宗下诏安慰郭子仪,做自我检讨,把所有责任揽在自己身上,让郭子仪不要多想。郭子仪见唐代宗的态度如此谦卑,也不好说什么,只好接受了现实。

郭子仪的大起大落只是武将们集体命运的一个缩影。郭子仪能忍受朝廷对自己的猜忌,其他人就未必如此了。仆固怀恩是最终平定安史之乱的功臣,他护送回纥军队返国时,与河东节度使辛云京发生冲突,被辛云京污蔑为谋反,唐代宗调停两人的矛盾时偏袒辛云京,这激怒了仆固怀恩。仆固怀恩脾气火爆,索性占据汾州,和辛云京展开了军事对抗。

唐代宗正在为仆固怀恩的事情头疼时,更大的麻烦来了。763年10月,20万吐蕃军队大举进攻唐朝,目标直指长安,所谓国难思良将,唐代宗这才想起郭子仪,紧急任命郭子仪为关内副元帅,以抵御吐蕃。唐代宗见吐蕃来势汹汹,势不可挡,决定放弃长安,避难陕州,留下郭子仪对付吐蕃。郭子仪赋闲多年,手下无将无兵,早已是光杆司令,他无力击退吐蕃,吐蕃于是攻陷了长安,另立唐朝皇帝。此时,郭子仪虽年近七十,却精力不减,他收拢散落的败兵,用疑兵之计吓退吐蕃大军,收复长安,再次拯救了唐朝。

764年,仆固怀恩正式起兵叛乱,河东告急。仆固怀恩是郭子仪的老部下,参与叛乱的士兵皆为朔方军,要用最小的代价处理如此棘手的问题,没有比郭子仪更合适的人选了。唐代宗当即赋予郭子仪军权,让郭子仪重新镇守河中,以平定仆固怀恩之乱。朔方军见老帅出山,纷纷抛弃仆固怀恩,归降郭子仪,于是,仆固怀恩的叛乱迅速土崩瓦解。

仆固怀恩的关系网异常强大,他不甘心失败,随后占据灵武,联合回纥、吐蕃、党项等外族势力,向唐朝发起了大规模攻势。此后数年,每当仆固怀恩大举进攻长安时,郭子仪便化身成“唐朝队长”,自河中奔赴关中,和仆固怀恩展开了力量悬殊的较量。郭子仪身经百战,其军事才能今非昔比,早已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他一次次化解危机,拯救长安。765年,仆固怀恩病死军中,回纥和吐蕃为争夺联军的领导权发生矛盾,郭子仪得到消息后,决定争取回纥倒向唐朝,他单骑进入回纥军营,和回纥首领结盟,约定共同进攻吐蕃。最终,吐蕃在唐朝—回纥联军的进攻下溃败,狼狈撤回国内。

然而,吐蕃在安史之乱期间占领唐朝河西、陇右大片的土地,国力空前强大,对关中形成了巨大的威胁。此后,每次吐蕃出兵,危机来临时,唐代宗便让郭子仪自河中入朝,指挥唐军作战。郭子仪以古稀之年奔波于河中和关中两地,一直到769年移镇邠州,才结束两地奔波的状况。郭子仪身为朔方军的领袖人物,全权指挥西北防务,化身为唐朝的顶梁柱,这是他事业的巅峰,也是考验“功高震主”的他如何与皇帝相处的关键时期。

▲描绘郭子仪单骑退回纥的《免胄图》局部

郭子仪虽然权倾天下,但愈加谦恭起来,愈加谨慎起来。768年,郭子仪父亲的墓被人破坏,在中国,这不啻为一种无以复加的恶意的羞辱,而天下传闻这是宦官鱼朝恩所为。鱼朝恩自唐肃宗时代起,多次打压郭子仪,让郭子仪不能复出,郭子仪难免对鱼朝恩心怀怨恨,此为天下共知之事。郭子仪身处政治漩涡,他比谁都清楚站在鱼朝恩背后的人不是别人,正是唐朝皇帝。郭子仪入朝后,没有请求唐代宗调查鱼朝恩,也没有请求唐代宗追查案件,而是在朝堂上痛哭不已,自责道:“臣久主兵,不能禁暴,军士残人之墓,固亦多矣。此臣不忠不孝,上获天谴,非人患也。”

终唐代宗一朝,郭子仪和鱼朝恩都维持着不错的关系,给足了唐代宗面子。唐代宗投桃报李,厚待郭子仪,即使郭子仪的儿子郭暧和自己的女儿升平公主拌嘴时说出了“你不就是依仗你爹是天子吗?我爹还不愿意当天子呢!”这样大逆不道的话时,唐代宗也不生气,以亲家的身份对郭子仪说出了“不痴不聋,不作家翁”的名言。779年,唐代宗驾崩,唐德宗继位,又一个新时代来临了。

唐德宗时代:明尊而暗弃

唐德宗渴望兴复唐朝,改变了朝廷对藩镇故意纵容的政策,力主削弱强藩。郭子仪名震天下,在各镇中实力最强,不免成了唐德宗推行削藩政策的试验品,他在779年被免去军权,诏还朝,摄冢宰,充山陵使,赐号“尚父”,进位太尉、中书令,由是成为位极高而无实权的人臣。此外,唐德宗釜底抽薪,彻底分割郭子仪麾下的朔方军,使朔方军化整为零。

唐德宗对郭子仪明尊暗弃,比唐代宗有过之而无不及。这次,郭子仪没有任何怨言,他已经83岁了,是时候安享晚年了。881年6月14日,汾阳郡王郭子仪在满堂子孙的陪伴下,和唐德宗殷勤的问候中闭上眼睛,走完了自己跌宕起伏的一生,享年85岁。唐德宗赐郭子仪谥号曰“忠武”,配飨唐代宗庙庭,让郭子仪在死后也享受到了朝廷最高的礼遇。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郭子仪没有少年得志,而是大器晚成,人生阅历十分丰富,对社会有深刻的体验,这让他的心态趋于平和,能够看淡自己在政治上的得失。或许,大器晚成是郭子仪人生的遗憾,也是他事业成功的重要条件。

关键词: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