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栏目首页 > 驱动 >

8项指标衡量发展质量!事关招商引资工作思路

2023-06-23 20:17:35    来源:谷川联行

经济发展,不能停歇。

2023年即将过半,二季度各项经济指标也将陆续公布。这场“期中考”,将成为衡量各地经济复苏势头的重要依据。


【资料图】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唯GDP论已成为过去。

但是GDP又不能直接废弃,因为相对高速的经济发展对中国仍然重要。

一方面,建立一种既不抛弃GDP,又不完全以GDP论英雄的高质量发展衡量机制,已成为大势所趋。另一方面,还要警惕高质量发展成为“万金油”,什么事都往上靠。

那么,到底该如何衡量?

在谷川联行看来,可以根据以下八项指标来衡量一个地方的高质量发展水平:

1. 固定资产投资占GDP比重

2. 民营经济占比

3. 人均GDP

4. 第三产业占比

5. 万元GDP能耗

6. R&D经费占GDP比重

7. 社会消费品零售占GDP比重

8. 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

以上指标虽不完善,但大体上可以衡量一个地方的发展质量,有一定参考价值。

固定资产投资占GDP比重

内生发展动力,代表着一个地方的“自我造血能力”,对经济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对于这项能力,我们可以用“固定资产投资与GDP比重”来衡量。在GDP体量与增速接近的情况下,消耗固定资产投资更少的地方,发展质量更高,也更具备自我造血能力。

目前,很多地方的“虚火”旺盛,即经济增长主要靠投资拉动。

这样做固然能快速做大总量,但若要真正形成产业生态,仍需较长时间的耐心培育。

2015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比重超过80%,2018年降低到71%。2020年受疫情影响仍然高达51.9%。但全国内生发展动力最强的城市——深圳,2022年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比重仅有27.8%。

经济发展,是依靠科技创新和技术发展,还是依靠高额固投猛砸?

工业经济尚处于起步阶段的地方,短时间内仍需通过招商引资吸引大项目入驻。而那些经区域经济的“领头羊”,尤其需要关注这项重要指标,大项目、新技术两手抓。

民营经济占GDP比重

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是否富有活力,民营经济显然是重要的晴雨表。

广东和浙江的经济活力冠绝全国,某种意义上正是因为当地民营企业强大的造血能力。

以民营经济为主的地方,其发展更具挑战,也正因为如此,真实的发展质量也更高。华为、腾讯、大疆崛起于深圳,杉杉、方太、雅戈尔崛起于宁波,绝非偶然。

值得警惕的是,很多地方对于扶持本土企业缺乏耐心,热衷于引进大企业、大项目。

站在招商引资、做大总量的角度,这样的动作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本土企业、中小企业的发展需要同样值得关注,切勿过于关注外部的“机会盘”,忽略了手中的“基本盘”。

第三产业占GDP比重

第三产业占比,是衡量一个国家或者城市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

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占比在70%左右,中国2022年第三产业占比已达52.8%。

事实上,国内一些城市的第三产业占比已经接近甚至超过发达国家中心城市的水平。比如北京的第三产业占比就已经超过80%,实现了“三二一”的经济结构。

“北京模式”无疑为迫切希望转型的各大城市提供了样本。

不过,中国仍然属于发展中国家,就当前阶段而言,仍需坚持发展制造业。除少数中心城市之外,中国绝大多数城市不应该也没有条件追逐“北京模式”。

尤其是在同一个城市圈内,把每座城市的产业结构搞得极其相似,其实并非上策。保持优势、合理分工,才是更优选择。

为何苏州的第二产业如此强势?

因为上海和南京分担了苏州的部分服务业功能,苏州才可以安心发展制造业。

人均GDP

创造GDP,靠的是人海战术还是产业升级?人均GDP指标可以提供一些参考。

当然,某些城市会因为一些特殊原因出现在人均GDP排行的前列,尤其是以石油、煤炭等能源行业为主导的城市(比如克拉玛依、鄂尔多斯、榆林等城市),应该客观看待。

此外,人均GDP通常按照常住人口(包括劳动力人口和非劳动力人口)进行统计的,对新生儿和老年人等非劳动力人口占比较高的城市略显不公。

万元GDP能耗

创造同样的GDP,谁的能耗少,谁的发展质量就越高。

2013年至2017年,中国的GDP增速从7.7%下降到6.9%,相应的单位GDP能耗则分别减少3.7%、4.8%、5.6%、5.0%、3.7%,累计下降高达21%。直到2022年,中国的单位GDP能耗仍然在持续下降。

金山有价,青山无价。

中国未来最优的发展模式或许是:经济发展次高速,环境保护加力度。

底线之下,严格控制,底线之上,放开手脚。既不破坏环境,也不缩手缩脚。尤其是中部腹地,是中国未来最大的增长极。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平衡,高速度与高质量平衡,方为正道。

R&D经费占GDP比重

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占GDP比重是全球通用指标,用于衡量技术和创新的投入强度。

全球这一比例最高的经济体分别是以色列4.4%、芬兰3.9%、韩国3.7%、瑞典3.4%、日本3.3%、美国2.8%、德国2.8%,均以高科技产业闻名。

中国目前处于关键的节点位置,前有欧美国家,后有东南亚和非洲国家,要避免两线竞争的困局,亟需率先实现技术升级。

路在何方?唯有创新。

2022年,中国的R&D经费占GDP比重为2.55%,增速达10.4%,远超GDP增速。技术和创新发展已经进入飞跃质变阶段。

单纯看投入总值,中国的研发投入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但是投入强度与发达国家平均3%左右的水平还有较大差距。

重点城市中,北京达到6%以上居全国首位,深圳达到4%以上,上海位列第三。

杭州、武汉、天津、广州都达到了3%,持续向全球主流城市靠拢。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与GDP比值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并不是全口径消费额,主要体现日常生活和大众消费,可以衡量实物消费和实体经济的拉动能力。

2022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43.97万亿元,与GDP的比值为36.3%,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随着《“十四五”扩大内需实施战略方案》发布,国内消费正在逐步成为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生产能力与消费能力平衡的城市,发展后劲会更加强劲。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大腹地,长江中下游的城市,无论是成都,还是武汉、长沙等地,表现均十分突出。

单纯的生产型城市则会比较吃亏。虽然经济数据整体表现强劲,但消费市场却容易被周边综合性中心城市分流。

值得注意的是,房价也与城市消费能力存在内在逻辑关系。这也是北上广深等超一线城市在这一指标上难以与其他城市拉开差距的主要原因,尤其是深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GDP比重不到30%。

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

当下在全球重新掀起的工业竞争,最主要的就是高技术领域的竞争。尤其是美国制造业回流,未来挑战巨大。

面对前狼后虎的局面,中国需要在高端制造业领域实现突破,打破前沿技术领域的封锁与垄断。《中国制造2025》的核心使命之一就是提高制造业质量。计划中关注的十大重点领域,多数集中于高技术领域。

2022年,中国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5.5%。深圳的表现最为突出,这一比例达到了惊人的60%以上。此外,苏州高技术制造业的表现也非常突出。

而北京虽集中了中国最多的研究机构与最顶尖的高校,但是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未到30%,略低于市场期望,第三产业占比较高可能是原因之一。

上海的高技术制造业发展不强势,或许也存在同样的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指标虽然可以用来衡量一个地方的发展质量,但并非越高越好。

尤其是在区域发展不平衡的情况下,某项指标较高,在A地可能代表发展质量高,到了B地反而代表发展质量低。

一定存在更合适的指标,可以更好地衡量一个地方的高质量发展水平。但欲求真理,必先有人抛砖引玉。希望本文中总结的八项指标,可以从思路上给大家提供一个参考。

往期回顾

关键词:

相关阅读